从基础参数到各种高大上的功能 一篇文章带你全面了解显示器

云平台

  0.篇首语 #618好物趋势# 关于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如何读懂复杂的显示器参数表先前的文章其实已经比较完备了,由于最近工作比较忙,加上先前文章部分资料的丢失,更新那篇攻略的计划也就一再拖延。不过临近618大家催更的显示器选购攻略更新还是紧赶慢赶完成了,对显示器原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先前的文章,相比导购类文章更加相信和全面,内容包括: 面板介绍:TN,IPS,VA色域对比度,色深刷新率,响应时间与过驱动(OverDrive)G-Sync 与 FreeSync显示器接口:VGA,DP,HDMIHDR,Local Dimming主流显示器品牌与产品编码规则而本篇文章对于显示器的基础这部分会尽可能简化的处理,力图讲清楚核心参数和常见的宣传技巧(陷阱),技术部分也会更新 FreeSync 和 GSYNC 的新变化,希望能为大家选购一台显示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在购买前明确需求——选一台显示器的时候我在选择什么? 关于显示器选购本节主要会讨论如下七点,分别是面板类型、主流显示器品牌、尺寸与分辨率、输入接口、色深色域与 ΔE、HDR 以及 FreeSync&GSYNC。 关于具体显示器单型号测试,推荐大家可以参考 RTINGS 和 TFT CENTRAL 的测试,数据非常详尽相对也非常公正客观,唯一遗憾的是每年测试机型数量相对比较有限。 由于显示器设计的参数很多,有些也需要专业的光学知识才能理解其含义,限于篇幅这里以简单的说明形式介绍其中一部分专有名词的意义,以尽可能简单的解释说明给出一个简单的判断准则,比较重要和复杂的参数留在1.1及之后的章节详细展开。 亮度 单位为 nit 或 cd/m^2, 1nit=1cd/m^2,一般显示器的亮度都在250nit 以上,数值越大代表显示器越亮。 分辨率 指的是显示器水平方向X垂直方向的像素数量,比如1920X1080表示水平方向上有1920个像素(每个像素包含红、绿、蓝三个子像素),垂直方向上有1080个像素,分辨率越高代表显示器所能显示的画面越细腻。 刷新率 刷新率表示显示器1秒钟可以显示的画面数量,一般主流的显示器刷新率为 60Hz,即1秒可以显示60帧画面。而目前主流的电竞显示器刷新率已经提高到了 144Hz 左右,每秒可以显示的画面相比 60Hz 要多出一倍多。不过由于人眼的视觉限制,相比 144Hz 更高的刷新率带来的体验提升不大(类似边际效应),对于大部分玩家而言 144Hz 已经足够了。 PPI Pixel Per Inch,指的是单位面积像素的密度,计算公式为 PPI=Sqrt(水平方向像素数^2+垂直方向像素数^2)/对角线长度,PPI 越高表示画面精细度越高 长宽比 指显示器长和宽的比值,目前一般显示器为16:9,比如主流的FHD (1920X1080),QHD (2560X1440),UHD (3840X2160)都是16:9。其他常见的长宽比还有16:10(1920X1200),3:2(3000X2000),21:9(3840X1600)等。 什么样的长宽比更好呢?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好与不好更取决于每个人的应用、资源(比如视频的长宽比)。 响应时间 由于液晶显示器是电压驱动型,实际液晶分子的旋转需要时间,因此在大部分显示器上都会标注响应时间这个参数,用来表征液晶分子从一个亮度切换到另外一个亮度所需要的时间。常见的响应时间分为两种: 白→黑,这个响应时间代表的是液晶分子从最亮切换到最暗所需的时间灰阶响应时间(G to G),由于实际应用中灰阶间切换时液晶分子两端的电压差比较小,实际相邻灰阶响应时间会更大,灰阶响应时间是计算液晶分子在不同灰阶间切换所需时间的平均值,相比黑白响应时间更有意义(更代表了屏幕的实际表现)建议大家以灰阶响应时间为准,这个数值在非过驱动(OD)条件下越小越好。此外还会有一种 MPRT(Moving Picture Response Time)运动图像响应时间,这个响应时间的定义会更复杂一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MPRT 是依靠闪烁背光来获取更小的响应时间的,参数显得很好看但实际使用效果一般。 对比度 一般意义上对比度指(CR)的是最亮态与最暗态的比值,一般 TN 屏的对比度在600:1~800:1之间,IPS 屏幕的对比度在1000:1~1500:1左右,而 VA 的对比度一般在3000:1~4000:1之间。 在对比度方面厂商最喜欢使用的一个名词叫做动态对比度,这个值的计算是以背光最亮时的最高灰阶亮度除以背光最暗时最低灰阶的亮度,参数上很容易看到几十万比一,但是这种对比度毫无意义(因为一帧内并不能达到这样的对比度)。 色温 色温指的是黑体(理论上吸收所有入射光的一个物理学概念)在特定温度(单位:K 开尔文)下发出的光或光谱的成分。但是显示器上我们所说的色温一般指的是等效色温,色温越低颜色越偏蓝色,色温越高颜色越偏红色,一般显示器的标准色温为 6500K。 可视角角度 指 CR>特定值(一般为10:1)时最大的视角,常见的 TN 屏一般在90度(水平)60度(垂直),IPS 和 VA 一般可视角度都在178度左右。 曲面 常见于 VA 显示器,一般以曲率 XXXXR 来表示显示器的弯曲度,R 值越小真实弯曲度越大。由于 IPS 的漏光特性不大好只有少量的 IPS 曲面屏产品,不过整体价格会比较高,个人认为曲面屏显示器的实际效果一般。 频闪与 PWM,DC 调光 由于很多显示器的 LED 背光采用 PWM(脉冲调节模式),背光会根据 PWM 利用开/关(亮/暗)切换来控制显示器的亮度,使用手机/相机利用高速快门可以看到屏幕闪烁。当然为了避免争议,这里还是不讨论此种 PWM 机制是否真的会对人眼产生伤害(这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 与之对应的则是 DC(直流调光),利用调节电压/电流的大小来控制显示器的亮度,优点是从原理上解决了频闪问题,缺点则是 DC 模式调节精度和范围相比 PWM 要小一些,理论上色偏也会比 PWM 调制方式差。 低蓝光 根据普朗克公式 E=hμ,光的频率越高能量就越大,目前普遍的认知是蓝光会影响人体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以及可能加速黄斑区的老化。随着“护眼概念“的普及,主打低蓝光的显示器也越来越多,但从原理上无外乎如下两种: 降低蓝光能量占比,即将显示器调的更暖降低蓝光成分频率,降低蓝光整体光谱重能量占比前者其实更类似手机上的护眼模式,用软件方法即可做到,后者则是需要更换 LED 背光材料来调整蓝光的光谱成分。关于低蓝光认证目前业界普遍使用德国莱茵 TÜV 的低蓝光认证,虽然个人对德国莱茵 TÜV 的低蓝光认证的科学性抱有较大的疑问,但不得不承认德国莱茵 TÜV 低蓝光标准是目前业界重相对比较系统化和可量化的。 1.1面板类型 虽然在手机市场上 OLED 屏幕早已占据半壁以上的江山,但由于良率和寿命的问题,OLED 目前还只是刚开始扩展平板/笔记本市场占有率,目前普通民用的显示器依然是液晶显示器的天下。 TN 屏可视角度、对比度以及均一性都比较差,除了游戏向的中高端 TN 以外,一般是不建议购买 TN 屏幕显示器的。而对于 FPS 等车枪球玩家来说,TN 超低的响应时间依然是 IPS 和 VA 短期内无法企及的。由于 IPS 平面旋转的特性,在 OLED 普及前基本称霸了整个手机市场,可视角度良好并且均一性表现不错,对于日常办公等应用来说非常合适。不过 IPS 的结构导致其漏光表现较差,曲面 IPS 的技术难度大效果相对也比较一般。VA 的优势在于黑态非常黑,具有不错的对比并基本没有漏光问题,目前主流曲面显示器也基本清一色为 VA 产品。不过 VA 的整体均一性相对较差(也与高对比度相关),响应时间方面也比 IPS 产品略差一些。高端 VA 游戏显示器虽然会配备 OD(过驱动)技术来降低响应时间,但很多时候为了参数好看调节过冲明显,有时候反而带来了很多过冲鬼影的问题。 对于选购显示器的用户,三种面板如何选呢?个人简单的建议如下: 普通办公用户 IPS>=VA>>>TN专业用户 IPS>VA>>>TN普通游戏用户 IPS>=VA>TNFPS 等车枪球玩家可以适度选择中高端 TN 1.2主流显示器品牌介绍 显示器的品牌实话说目前依然非常多,这与显示器入门级产品开发难度很低有关,只要购买一块模组加上驱动板,普通玩家都可以简单的 DIY 一台显示器。但是想要做好尤其是实现一些高端功能(比如 OD、HDR)时,没有研发积累厂商的产品基本上是毫无可用性的。 每家厂商会有更详细的产品线来覆盖不同的价位和用户群,以目前的市场第一 DELL 为例,游戏市场主要依靠 Alienware(外星人)系列,针对专业用户则为 UP/U 系列,主流用户则为 P、S、E 系列。 命名上 DELL 也相对比较标准,分为系列、尺寸、年份以及附加功能,Dell显示器产品命名一般为 AXXYYB,比如 U2417H 即其为 U 系列24寸17年系列(16年发布) FHD 分辨率。后缀部分主要是进行分辨率和功能的区分,比如 S 对应SXGA(1280X1024)分辨率,H 对应 FHD(1920X1080)分辨率,M 对应 WUXGA(1920X10200),D 对应 QHD(2560X1440),Q 对应 4K(3840X2160),K对应 8K(7680X4320),G部分表面为游戏款 GSYNC 或 FreeSync,T 表示触控,W 表示宽屏系列,Z 表示视频会议用自带摄像头和麦克风. 主流品牌基本会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和价位进行产品细分,比如华硕针对玩家在高端和中端分别推出 ROG(玩家国度)和 TUF 两大系列,专业用户则主打 PA(Pro Art)。明基则细分为面向专业摄影用户的 SW 系列,专业设计用户的 PD 系列,影音娱乐的 EW 系列,办公与护眼的 BL 系列,以及专门面向游戏玩家的 Zowie 品牌。联想面向办公用户则有单独的 ThinkCentre,AOC 面向游戏则是 AGON,其他品牌由于产品型号分类不太清晰/复杂,限于篇幅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1.3尺寸与分辨率 很多推荐的文章都是只以尺寸来确定分辨率的,屏幕越大当然感觉上越好,但是其实使用者与显示器的距离才是最好的判断依据。个人建议除非预算特别不足,不建议考虑23.8英寸以下的显示器,桌面深度在30~40cm 用户选择23.8/25/27英寸单显示器,桌面在40cm 及以上用户考虑27~32寸单显示器或者宽屏/双屏方案。在分辨率上23.8寸显示器推荐 FHD(1920X1080)起步,27英寸及以上 QHD(2560X1440)起步,宽屏显示器则建议参考同高度显示器根据 PPI 进行选择。 使用距离30~40cm:23.8(FHD),25(FHD/QHD),27(QHD)使用距离40cm 及以上27(QHD,UHD),32(QHD,UHD)▼相机拍摄PPI对比, 下半图21.5FHD PPI 102.5,,上半图为 27UHD PPI 163.2,使用段文字内容进行对比,可以看到 163PPI 相比100PPI 字体边缘更为顺滑(PPI高的好处). ▼主流显示器尺寸,分辨率,PPI数据 ▼主流宽屏显示器尺寸,分辨率,PPI数据 1.4输入接口 目前显示器主要使用的是 HDMI、DP、USB-C(Type-C) 以及 VGA 接口,其中 VGA 由于年代古老基本已经在淘汰的边缘,其中 DP 主要为 PC、笔记本电脑等使用,是个人比较推荐的显示器接口。而 USB-C 目前则分为全功能 USB-C 和雷电3两种,后者的理论速率更高,但一般高端笔记本才会配备,二者都可以同时传输视频和供电。对于使用比较新款笔记本用户来说,利用 USB-C 同时完成供电、视频传输以及 USB 扩展是非常方便的。而 HDMI 则主要是适配游戏主机、电视盒子以及部分低端笔记本电脑,目前也没有供电的能力。 在速率和分辨率上有几点需要注意: VGA 一般最大仅 FHD 分辨率,并且为模拟信号有一定的画质损失很多笔电使用的 HDMI 为1.4版本,只能到 UHD 30Hz,选购 4K 显示器前一定要注意自己设备的 HDMI 接口版本现阶段 DP 接口大部分为1.2/1.4版本,兼容性比较好USB-C 接口分为全功能 USB-C 和雷电3两种,全功能 USB-C 在传输视频时不建议同步使用 USB 扩展等功能,否则带宽不足无法高分辨率显示器,雷电3则无此问题。并且由于 USB-C 接口刚开始推广,现阶段兼容性还不是很好,比如某台显示器和某台笔记本搭配无法点亮,但更换其他显示器/笔记本都可以点亮。如果为自己的 USB-C/雷电3接口选购显示器,建议选择方便退货的平台,以避免购入后无法使用的问题。 1.5色深、色域与 ΔE 色深指的是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精度,比如 8Bit 表示显示器每个颜色可以显示为256种不同的亮度,红X绿X蓝一起可以显示256X256X256=1670万色。而 10bit 显示器每个颜色可以显示1024种不同的亮度,红X绿X蓝一起可以显示1024X1024X1024=10.7亿色。显示器所能显示的颜色越多过度就会越平顺,不过受限于成本目前 8bit 还是主流,随着 HDR 等技术的流行相信 10bit 会从专业显示器逐渐下放到更多普通显示器上。 FRC(帧率控制) 是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上提升色深的技术,它可以把 6bit 的面板通过算法来实现 8bit 显示效果,同理也可以把 8bit 的面板通过算法来实现 10bit 显示效果。在真实显示效果上,原生色深当然会较 FRC 效果要好,不过成本上也会更高一些,所以在市场上除非专业显示器很少有真 10bit 的显示器。 效果上:原生 10bit > 抖动 10bit(8bit+FRC)>原生 8bit > 抖动 8bit(6bit+FRC)▼6Bit 和 8Bit 对比 很多人可能会把色域和色深弄混,其实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说色深表示了所能显示色彩的精度,那么色域则表示了显示器所能显示颜色的范围。目前常见的色域为 sRGB,AdobeRGB 和 DCI-P3(Display P3)。其中 sRGB 为目前主流 PC 行业使用的色域标准,未来由于 HDR 的引入逐步会向 DCI-P3 以及 BT.2020 过度,而 AdobeRGB 主要面向专业排版印刷类的用户.。普通用户如果对色域没有概念一般选择 sRGB 色域的产品即可,影音发烧友可以考虑选择覆盖了 DCI-P3 色域的显示器为 HDR 资源提供更好的效果,专业用户根据自己实际应用选择即可。 普通用户→sRGB专业用户→根据需要选取 更广的色域一般表现为色彩更加的鲜艳,比如 Display P3 色域所能显示的颜色范围就比 sRGB 要大上不少。不过在选择色域的时候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接近100%覆盖目标色域最好,有些显示器会标称125%的 sRGB 色域容积,这种色域比标准 sRGB 大必然带来比较多的色偏,而又无法覆盖完整的 DCI-P3 色域,在真实应用中有非常多的问题。 ΔE 是指感知到的色彩差异,由于色度学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不断提升,关于 ΔE 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其实也不断在更新,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介绍 ΔE 是如何计算的了。只简单介绍下判断只能则,一般认为 △E<1 的色差人眼是无法区分的,而 1<△E<3 之间的色差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一定程度上区分出来,而 3<△E 的色差则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 △E<1,测量的颜色与标准颜色人眼基本无法区别(极其优秀)1<△E<3,测量的颜色与标准颜色人眼很难区别(优秀)3<△E<6,经过训练的人可以分辨测量的颜色与标准颜色(一般)6<△E,人眼可以明显的分辨测量颜色与标准颜色一般在使用 CalMan 之类的软件测试屏幕的 △E 时会给出平均 △E 和最大 △E,最大 △E 是指测试画面中测量出的最大 △E 值,而平均 △E 是指所有画面测量的 △E 的平均值。 1.6HDR HDR(High Dynmic Range) 是指高动态范围(对比度),前面我们有提到目前VA显示面板最高原生对比度也仅仅为4,000:1,但是真实世界中人眼看到的对比度范围常常可以达到100,000: 1, 瞬间对比度也可以达到10,000:1。因此目前显示器/电视的显示能力达不到人眼的感知范围,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 CRT 显示器占据了绝对主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视频采集/制作都以 CRT 的光电特性为基础,一般 CRT 显示器的 Gamma 曲线为2.4幂指数,所以 ITU BT.601, ITU BT.709, ITU BT.2020 都规定播出信号预校正 Gamma 值为0.5,与 CRT 显示的 Gamma 曲线相叠加,传递出景物光强的 Gamma 值为1.2。 CRT 占据主流的时代一般显示器的亮度不超过100nit ,因此 sRGB 标准亮度也在100nit左右。但 LCD 时代由于 Local dimming (局域控光)提高了动态对比度以及 OLED 显示屏(由于寿命问题显示器暂时还很少使用)的出现,让显示器可以显示更贴近于真实世界的表现成为可能。 ▼HDR vs SDR ,HDR 提供了更大的动态范围与更绚丽的色彩 由于HDR涉及到采集(电视台和摄像设备厂商),处理(软件算法厂商,压缩标准),显示设备厂商三方,各方利益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标准组织。Dolby 提出了 DOLBY VISION(杜比视界) 标准(严格来说涉及图像采集,后期处理以及显示,这里只讨论显示部分): 要求 4K,8K 或更高分辨率Rec.2020 色域12bit 色深亮度 4000nits(远期 10000nits).因为 Dolby VISION 规格过高,目前仅有很少的电视和显示器可以该标准(另外的原因是Dolby 的专利授权等费用也比较高)。 不过在显示器领域由 VESA 牵头(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制定了 Display HDR 标准,由早期的 Display HDR400/600/1000 三个规格,发展到目前 400、500、600、1000、1400、400 True Black(OLED)、500 True Black(OLED) 共七种不同的认证,在同类产品(LCD/OLED)中 Tier 越高表示性能指标越好。 DisplayHDR 1400>DisplayHDR 1000>DisplayHDR 600>DisplayHDR 500>DisplayHDR 400DisplayHDR 500 True Black>DisplayHDR 400 True Black其中 Display HDR400 由于只需 Global Dimming(背光整体调光),因此规格最低相对来说效果也比较差,VESA 在1.1版本中专门增加了更高一级的 DisplayHDR 500,要求必须 Local Dimming(局域控光)。 1.7FreeSync VS G-SYNC Free Sync 和 G-SYNC 其实都是基于 VRR(Variable Refresh Rate 可变刷新率)的技术,通过调整画面的 VBLANK(垂直/帧间间隙)来调整刷新率,以达到垂直同步、无画面撕裂和低延时的效果。 早期由于 NVIDIA 强制 G-SYNC 需要使用专用芯片, G-SYNC 的显示器价格较贵数量也相对比较少,不过相较于 FreeSync 这颗专用芯片也提供了 OverClocking、Ultra-Low Motion Blur 等技术。后期随着 HDR 技术的发展,NVIDIA 也推出了 HDR 的 G-SYNC 技术——GSYNC HDR(后改名为 G-SYNC Ultimate),并在低端引入了无需专用芯片的 G-SYNC Compaatible 认证。 G-SYNC Ultimate,最高端专用芯片 HDR,Ultra-low latency(超低延时),局域控光,广色域G-SYNC,中端需要专用芯片, OverClocking、Ultra-Low Motion BlurG-SYNC Compatiable,最低端无需专用芯片,完全等同于 AMD FreeSync 和 VESA Adaptive Sync AMD 方面早期推出 FreeSync 时就无需专用芯片,因此显示器的成本和价格都比较亲民一些,后期 AMD 也推出了搭载 HDR 技术的 FreeSync——FreeSync2 HDR(后改名为 FreeSync Premium Pro)。 目前 AMD 的 FreeSync 技术也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入门的 FreeeSync,中端的 FreeSync Premium Pro 以及高端的 FreeSync Premium Pro。 FreeSync Premium Pro,最高端, HDR,最低要求 120Hz 全高清屏幕,低刷新率补偿技术,无撕裂,低闪烁,并在 SDR 和 HDR 内容时都保持低延时FreeSync Premium,中端,最低要求 120Hz 全高清屏幕,低刷新率补偿技术,无撕裂,低闪烁和低延时FreeSync ,最低端仅无撕裂,低闪烁和低延时 整体来说 G-SYNC 的参数和实际效果依旧比 FreeSync 要好一些,不过高端专用芯片和 NVIDIA 专利费也带来了比较高的门槛,AMD 的 FreeSync 技术无论是标准版还是 Premium/Premium Pro 都更亲民一些。不过目前新认证刚施行不久,两家的新认证产品目前还很少上市,对于选 FreeSync 还是 G-SYNC 建议大家还是根据钱包深度来进行选择。 1.8 IDC数据 最后回顾一下 IDC 统计的显示器出货数据,2022Q4 PC 显示器难得的拿到了一个整体5%的增幅,相比这几年平均2%的跌幅来说是非常亮眼的表现了。不过由于整体的市场需求以及 COVID-19 的影响,IDC预测2020年显示器出货会比2022年萎缩7.2%。 不过整个显示器市场的前进的方向也依然很清晰: 显示器出货尺寸继续增大,23.8英寸显示器出货接近目前出货量最大的21.5英寸,并在2020年稳定成为出货量第一的显示器尺寸游戏显示器出货量和占比持续增加市场的前四名依然是传统的四大显示器巨头:DELL(戴尔)、HP(惠普)、TPV(包含AOC、ViewSonic、飞利浦等多个品牌)、Lenovo(联想),新的变化是三星一边逐渐关闭 LCD 面板厂,另外一边三星显示器却录得了19.7%的增幅将老对头 LG(乐金) 打入了 Others,不过考虑到这几年 LG 显示器新品与品控确实口碑销量双不佳,这个结果其实也早在预料之中了。 2.500~1000 入门级价位 虽然随着游戏玩家的增多和图像视频编辑等需求的增加,显示器的整体售价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但是对于很多入门级用户来说1000左右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价位,本片文章也依旧以不同的价位段,分别为游戏、办公和专业用户进行产品推荐。 小米显示器 23.8英寸 小米和代工厂直接定制款显示器,23.8英寸 FHD(1920X1080) IPS 屏幕,三边微边框低蓝光和无可视屏闪,优点是设计简洁价格便宜,缺点也很明显——只有1个 HDMI 接口,适合对性价比要求比较高的入门级用户。 Redmi 显示器1A 23.8英寸 今年以 Redmi 品牌推出的价格更低的产品,同样采用23.8英寸 FHD(1920X1080) IPS 屏幕,同样采用外置电源和窄边框设计,接口方面比小米显示器23.8英寸还多了一个 VGA,价格方面也继承了 Redmi 的风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AOC 24B2XH/27B2H PAT(中电熊猫的 Oxide)面板整体功耗比一般的 aSi 更低,液晶依旧是目前办公主流的 IPS,和 Redmi 1A 一样1个 VGA 和1个 HDMI 接口,入门级用户值得考虑的性价比型产品。不过由于 Redmi 杀价进场,感觉上相对让人可能会有些动摇,毕竟参数与面板都很接近,一两百块的差价对于这个价位的显示器就是百分之几十的差距了。 和 24B2XH 一样采用中电熊猫的面板,使用 27英寸 FHD(1920X1080)分辨率 IPS 面板,不过据说后期有导入第二供应商(2nd Source),27寸胜在屏大但相对来说 PPI 偏低距离近使用时候可能会感觉不够细腻,同样只推荐给预算实在比较有限的用户。 AOC 24P1U 很多时候除了面板外,区分入门和中端显示器的功能是可升降支架和 USB HUB,这二者 24P1U 都具备了。同样采用 23.8英寸 FHD(1920X1080) IPS 面板,三边窄边框设计并低蓝光模式,DC 调光没有频闪问题。接口方面也比入门级产品丰富的多,VGA*1 HDMI*1 DP*1,同时配备了一个 USB3.1 Hub,俯仰升降以及旋转九十度调节,更适合办公用户的使用需求。 三星 C24F390FHC 由于去年体验过几款高刷新率 VA 屏幕超大的 G2G 响应时间,其实我是不太推荐游戏玩家考虑 VA 显示屏了,毕竟和 IPS 面板相比基本没有价格差,除了曲面的沉浸特性以及漏光外其他方面 IPS 表现整体都会更好些。不过对于入门级的普通应用和影音体验来说,VA 显示器还是有可以选择的。 三星这款 C24F390FHC 采用的是三星自家23.5英寸 VA 面板,曲率是较为普通的 1800R,分辨率为1920X1080。接口部分 VGA*1 HDMI*1,并 AMD FreeSync,考虑它的价格算是入门级市场中比较值得考虑的曲面产品了。 三星 C27F390FHC C27F390FHC 从命名上都与前面介绍的 C24F390FHC 一致,面板由23.5英寸升级到了27英寸,其他部分参数与 C24F390FHC 基本完全一致,同样是入门级市场值得考虑的曲面屏产品。 HP 24m 之前曾经尝试过整理 HP 的产品线,发现根本无法找到规则,都是"尺寸"+“字母”很难总结出规律。这款 24m 采用 8mm 的三边窄边框设计,23.8英寸 IPS 面板分辨率为 1920X1080(FHD),色域部分为72% NTSC(低端显示器确实色域方面没法提太多要求),也通过了 Tuv 低蓝光认证。 同样是这个价位几乎完全一致的外置电源设计,以及 HDMI*1 加 VGA*1 的接口配置,中规中矩的产品但是品质有保证,价格也比算较实惠。 3.1000~2000 中端 价位提高到1000~2000后,虽然显示器的纸面参数比1000左右的提升并不明显,但是显示器整体的做工面板品质其实都有不少的提升,这部推荐分别以办公显示器和游戏显示器两个类别进行,首先是办公显示器。 办公显示器: LG 29WK500-P 当价格升到1000以上脱离了过低的成本控制,可选的显示器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面板素质都好了不少,对于很多喜欢宽屏的用户来说这款 29WK500-P 应该是可用产品中性价比比较高的了,虽然25寸21:9产品价格更低,但是过小的面积实际使用感受并不太好。 29WK500-P 采用一块分辨率2560X1080的 21:9 IPS 面板, 色域覆盖了99%的 sRGB 色域,同时也 FreeSync 。主要的缺点就是采用了 6bit 面板,通过 FRC 实现了 8bit 显示,相比原生 8bit 面板的效果要略差一些。优点则是入门级宽屏产品相对价格比较低,对于做报表、处理图片、编辑视频,宽屏都能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 明基 BL2480T BL2480T 是明基爱眼系列产品,采用23.8英寸的窄边框 FHD IPS 面板,支架提供了高度、倾斜以及旋转三种模式,接口方面相对入门级产品也更加全面, DP*1 HDMI*1 以及 VGA*1。BL2480T 还通过了 TUV 莱茵认证,搭载了明基特色的智慧调光功能,可以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屏幕亮度和色温,适合对护眼需求比较高的用户。特色的色弱模式也可以帮助色弱人士正常的使用,总的来说是一款比较适合办公室用户的显示器。 DELL U2417H/2419H U2417H 是 DELL 比较经典的入门级 U 系列产品了,23.8英寸 FHD IPS 三边超窄边框屏幕,覆盖了99% sRGB 色域,出厂校色平均 ΔE<2,也配备了高度可调旋转支架。接口方面除了 USB Hub (1in 4out)以外,配备了 HDMI*1、DP*1(in)、miniDP*1、DP*1(out),可以方便的通过菊花链组成多屏。除了由于发布时间较早(16年),没有配备这几年开始普及的低蓝光等护眼技术外,这款产品其实除了尺寸较小外没太多缺点。 U2419H 是 U2417H 的升级产品,同样采用23.8英寸 FHD IPS 三边超窄边框屏幕,四边边框更窄也通过了 Tuv3 低蓝光不闪屏认证。色域方面覆盖了99%的 sRGB 和85%的 DCI-P3,出厂校色平均ΔE<2.0(sRGB 色域),实际上来说依然是一块 sRGB 色域屏幕,毕竟85%的 DCI-P3 覆盖率日常专业人士是不会使用的。同时由于下边框超窄的设计,这块屏幕用了 TFT 和 CF 反置设计,实际测试很多光学数据其实不如 U2417H。个人觉得如果不是对低蓝光护眼有特别高的要求,其实 U2417H 更合适一些。 HP 27QD HDR 标准同时对亮度和色域都提出了要求,因此 DCI-P3 色域的普及也越来越重要, HP 这款27QD 使用量子点背光覆盖了93%的 DCI-P3 色域(距离比较合适的99%左右还有段距离),400nit 亮度并通过了 DisplayHDR400 认证,对广色域有需求的用户可以考虑。同时也在中端价位少见的提供了 USB-C 接口(但不供电),不过这款产品没有可旋转支架,对于喜欢调节高度的用户来说不太友好。 AOC U2790PQU/U2790VQ AOC 的 U2790PQU 和 U2790VQ 应该是大厂27英寸 UHD 显示器中价格最低的了,虽然整体面板等级相对较低,但整体品质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U2790PQU 采用的27英寸 IPS 面板(中电熊猫的 PAT Oxide 面板),分辨率为 UHD(3840X2160),覆盖99% sRGB 色域、出厂校色ΔE<2.0、色深为 10bit,背光也经过了25点校色。接口方面 U2790PQU 配备了 DP*1,HDMI*2 以及 USB Hub(1in 2out)。 U2790VQ 主要参数和 U2790PQU 相同,不过支架部分不旋转和高度调节,接口方面也,没有配备 USB Hub。这两款产品都适合对细节要求不是很高,但又想尝鲜体验 4K 分辨率的预算有限的用户。 游戏显示器: ASUS VG27AQE 虽然 PC 和显示器市场整体成衰退态势,但这几年游戏 PC 和显示器产品却是逆势上扬,提到游戏就绕不开 ASUS 的败家之眼系列,不过 ROG 显示器售价普遍很高(需要信仰),中端市场 TUF 的性价比也还不错。 这款 VG27AQE 6月1日最低价格1999,27英寸 QHD(2560X1440) IPS 144Hz屏幕(超频155Hz),色域部分覆盖了99% sRGB,配备旋转可升降 FreeSync 和 HDR10。虽然由于采用低成本背光让它只能 HDR10,不过 QHD 分辨率加上144Hz高刷新率在2000这个价位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还是比较有性价比的。 Acer XV272U Pbmiiprzx 如果说 VG27AQE 的色彩空间和不 DisplayHDR 让你觉得稍显遗憾,那么采用广色域背光覆盖95% DCI-P3 的 Acer XV272U 就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了,同款 144Hz IPS 屏幕搭配更好的背光拿到了 DisplayHDR 400 认证。接口方面也比较完整,HDMI 2.0,DP,USB Hub 都有,同样也配备旋转支架。目前价格刚好两千出头,叠加优惠券四舍五入放在 2K 价位,算是很值得玩家考虑的游戏显示器。 Zowie XL2430 虽然高刷新率 IPS 显示器目前的响应时间越来越低,但如果你是铁杆 FPS 和吃鸡类游戏玩家,高素质的 TN 显示器依然是你最好的选择。Zowie 的 XL2430 采用了一块23.8英寸 144Hz 1ms 响应时间的 TN 屏,并搭配了 S-Swtich 外接控制器用来快速调整参数,FPS 玩家入门级游戏显示器值得考虑的一个选择。 对于 FPS 和吃鸡玩家来说 XL2430 的暗部场景平衡和色彩平衡调节功能是比较有用的,可以根据场景智能进行调节,帮助你早一点看到伏地魔。 4.2000~3000 办公显示器: 三星 S27R750QEC Space Monitor 虽然 VA 目前在响应时间上的弱势让我基本不再推荐 VA 作为游戏显示器,不过三星这款 Space Monitor 的创新设计理念仍然是值肯定的,27英寸 144Hz VA 面板,10bit 色深 覆盖99% sRGB 色域,2000出头的价格也并不算贵。不过部分购买了的用户表示由于线槽没有线夹,在调整支架的时候线材很容易脱落,达不到官方宣传的效果。考虑 Space Monitor 的使用方。

标签: 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