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退休做乡村建设12年,这个江西小村庄为何还是“空心村”?

云平台

  距离端午还有半个月时,江西进贤县西湖李家村的旅游咨询电话就陆续进来了。 “老市长,今年还划龙舟吗?”村里的旅游专线不知怎的有一路是直通李豆罗的手机的。“今年疫情原因不划了,但是会组织20个人包粽子。”李豆罗耐心得像个客服。 75岁的李豆罗在江西名气很大,农民出身的他退休前做过生产队会计、大队书记、县委书记、南昌市市长。2010年退休后,他回到了家乡进贤县西湖李家,带着村里老少搞乡村建设。12年后,仅有100多常住人口的“空心村”西湖李家成了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4A级景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典范…… 端午前一日,包粽子的老年妇女大军果然出现在了村里农家乐旁的树荫下。这不算刻意安排,自从李豆罗回村后,村里留守老人就每天为村里做景区服务打工挣钱,厨房帮厨、景区收门票、卫生保洁…… 记者两次去李豆罗的西湖李家村,相隔半年。第一次去是因为李豆罗和一位南昌的导演合作带货农产品、分享人生感悟的抖音号迅速出圈蹿红——人数32万,发布的视频中最高的一条点赞达到了24.9万。可第二次去时李豆罗的抖音号已不更新了。 “西湖李家的土特产就这三四样,推荐完了外面的质量难把握,得摸着石头过河。”李豆罗担心村庄和自己的名誉因此受损。 西湖李家的事李豆罗总会小心呵护,毕竟他是村庄的重塑者。但新乡贤回乡12年后,村庄依旧是鲜有年轻人回来的“空心村”;不少人觉得这是凭李豆罗一己之力“托举”起来的村庄,未来发展还是未知数。这个热闹过的小村庄需要开始寻找“李豆罗的村子”以外的意义了。 村里老人在端午前包粽子。 杨书源 摄 “老板” 西湖李家很好找,从县城距离村子10公里外的国道上,每隔1公里都有指示牌。牌子是李豆罗带着村民一个个立起来的。“要和市里交警队报备,还要等每次村里建设资金有结余……”李豆罗记得一清二楚。 一进村,李豆罗就兴奋地向记者说起今年村民给村里捐款创了历史新高,共计41万元。 捐款红榜就贴在游客中心外面的墙上,“发岁房、衍庄房、国胜房……”每个大家族里受人尊敬的村民名字作为统计条目放在第一排。而“发岁房”原来就叫“豆罗房”,但后来李豆罗觉得有些招摇,就找人覆盖了自己的名字。那次捐款李豆罗和爱人胡桂莲各掏了1000元。 其实西湖李家原本没有众筹村庄建设资金的传统,也是10年前李豆罗恢复了村民大会后开始的。李豆罗一开会,大白话顺口溜就一句句往外蹦。这些不打底稿的顺口溜好记,也能让村里人立即明白下一步村里要做什么。 村里人都叫李豆罗“老板”。“自从他在村里做村支书开始,我们就这么叫他了,因为他总是拿主意的人。”从小玩到大的伙伴黄华明认为。 李豆罗在村里没有实际职务,“非要说,那就是西湖李家总顾问。”李豆罗自评。他平时在村里巡查开一辆两座的电动车,不装空调和音响。开了10年的车只修不换,最远就去过镇上,但也开了39671公里。 李豆罗不足1.65米的身高在这辆小车里游刃有余,他在村里穿得随意,天热时印着“西湖李家”字样的短袖的衣角会塞在裤腰里,最考究的是头发,大背头常染得乌黑发亮。 李豆罗和他的电动车。杨书源 摄 李豆罗在村中有不少逸事:小时候在同龄人中个头最矮,但最受欢迎。“他的书包从来没上过自己肩。”黄华明说。他上世纪60年代在村里做大队会计,当时村里总是闹水灾和旱灾,他就组织村里年轻人修灌溉和排涝两用的排洪沟。 相同的一幕在李豆罗回村后又出现了。去年夏天江西洪涝灾害严重,村里也遭了灾。抗洪队不断用沙袋围堵洪水,但没拦住。李豆罗想了个办法:现在水势大,就要先把水破开再堵,他让人找来了几根粗壮的木桩,竖着放入水流把洪水分成了几小股,再拿沙袋堵,洪水被拦下了。 李豆罗退休前,江西省内各个电视台都爱找他录节目,只要市长的“塑料普通话”一上线,就是收视率保障。他还记得一次参加电视台的知识竞赛类节目,有不少关于南昌市建筑、历史的题目,没人答得过李豆罗,最后他得了季冠军,“赢了后忽然我的椅子从舞台上掉下去了。” 但退休后李豆罗不再接受电视台邀约了。大年初一的老干部团拜会他也不去了,他说:“既然退了,就要做到不想、不听、不看、不说。” 李豆罗的书法在当地也颇有影响力,每天几乎都有来求字的人,李豆罗来者不拒,侧着耳朵问:“你想要写哪几个字?” 村里人盖房子,晚辈会毕恭毕敬请“老板”写几个字挂在家里做牌匾。给村里人题字,李豆罗全凭灵感提笔就来。比如村里有个晚辈叫李明亮,他给人在客厅里题了幅“明亮堂”。 李豆罗的字不卖钱,但有时能换东西。一个做杯子的厂家想给村里捐物,他就用一幅字换了500个保温杯,杯子上都印了西湖李家的风景名胜图,发给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作为纪念。李豆罗也用这杯子喝茶,几年下来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茶垢。 “老市长,您能和我们合影吗?”李豆罗所到之处,总有这样的请求。他迅速走到游客中,握手道谢,挤出一个标准的微笑,他甚至一看到镜头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挥手。他每天也会为迎来送往的事疲劳,但他明白,游客来这个村庄,有一大半都是冲着他个人,他不露面游客会失望。 其实李豆罗也不总是和气,去年冬天靠近湖边的一条景观路在修,工头拖了好几天工期,李豆罗扯起嗓门把这个工头叫到一边痛训。“他拖一天,就多浪费村里一笔钱。”训完工头后,他给建筑队下了最后通牒,就又开着他的电动车去别处巡查了。当时景区里、村里四处都在修修补补,就像是一个大工地,而李豆罗就是工地上年资最高的监工。 真是脚踩“西瓜皮”? 现在的西湖李家村分为村民居住区和旅游区。其实十几年前李豆罗着手村庄建设时蓝图并非如此,初衷就是要改善西湖李家的居住环境。 当时李豆罗还在南昌从政,他经常电话遥控村干部。彼时西湖李家的景致很单一:荒山,泥路,破砖瓦房,人畜混居,遍地猪牛粪。 村里改造首先就是要拆各种乱搭乱建。拆到最后还剩几家“钉子户”霸着自家猪圈、牛棚不愿拆,李豆罗让村干部用大巴车带这几户人家去市里吃饭,就说是“市长请客”。这下被邀请的人觉得有面子,就都去了。等到酒足饭饱了,李豆罗把真实用意亮了出来。来吃饭的人骑虎难下,只好回去配合村干部工作。 改善村庄环境,李豆罗坚持最久的是种树。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树木砍伐殆尽,李豆罗就带着村民植树造林,前后种了50多万棵树,把荒山都绿了一遍。 摊子越做越大,众人琢磨着干脆把机制理顺好好干一场。“先村庄,再文化,最后产业”,这是李豆罗对西湖李家的发展规划。但带着村里人往前的人在哪里? 2011年西湖李家实业发展公司成立,最初公司顶层设计团队就是几位和李豆罗一起长大的退休干部:黄华明、李旺根、李衍庄,平均年龄超过70岁。“我是发话的,李旺根是发价的、黄华明是发钱的,但都不拿工资……”李豆罗介绍。当时,还在县里开砖厂的67岁本村能人李建中也被拉来统筹农业生产和施工监管,每个月只拿3000多元工资。 李豆罗和他做乡建的老伙伴。李衍庄供图 不过这个“银发公司”从运作到管理和村委会完全是两套人马,用李豆罗的话说:“他们(村委会)能管的我们都不管,他们管不了的我们管管看。” 公司的职工都是西湖李家人,李豆罗大量任用留守老人、残疾人。“我们村里现在一个闲人也找不到。”他很自信。 但成立一个员工大部分是村民的公司,李豆罗预想到由“远近亲疏”展开的利益矛盾在所难免。为了账目清晰、透明,公司收益全部放在镇财政所监管。 李豆罗好几次在村民大会上强调西湖李家人能在公司打工,但是不能承包村里的工程,沾亲带故做生意容易出问题。 现在西湖李家在村外集中建了8座牛栏,村里400多个老宅原本破败的屋顶都重新加装马头墙顶。“红石路、马头墙、碧绿水、满村树”,这是李豆罗10多年前为西湖李家勾勒的画面成了现实。2022年,西湖李家正式作为景区对外开放,票价20元,老人、军人免票。 可是这仅是躯壳,这个村庄的灵魂是什么?西湖李家本就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世代在这个滨湖丘陵地带农耕。李豆罗创了一个新三化: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想要复苏传统农耕文化,李豆罗想到了以最讨巧的节庆文化打开局面。 村口那个破败不堪的戏台重新搭起来唱采茶戏了,端午划龙舟、中秋祭月的习俗也重拾了。景区里还建起了农博馆、婚博馆等记载当地民俗的场馆。 现在农博馆外矗立着三座古朴的砖塔,其实是复建的。中秋烧塔,束束火光繁盛,这是李豆罗那代人的童年回忆,李豆罗修第一座塔时尝试了水泥砖,但有次烧爆了;第二座塔用的是耐火砖但是高度不够,第三次抬高了塔基,总算是满意了。“有点像是三潭印月了。”他自我调侃。 修旧如旧的西湖李家。 杨书源 摄 来讨教乡建经验的人多了,李豆罗就回答两句顺口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一位返乡退休老人想办事,手中资源和人力不同于一市之长。“我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李豆罗自嘲。村里游客中心开会用的桌椅,仔细看都不一样,那是他从各单位淘汰办公用品中搜集来的。 而有的举措村民未必买账。为了营造古村曲径通幽的感觉,李豆罗带人在村里铺了许多红石台阶,但这一改,很多村民拉货用的板车、自行车就很难通行了,有的村民气急败坏,撬掉了一些台阶。李豆罗意识到村民的确出行受扰后,开始在重点路段的台阶上填一块斜切面的红石,方便村民上下。李豆罗倡导大家在村里多种树,但有的树太茁壮了挡了村民院子里的阳光,村民性子急的就砍了树。 但除去这些小抱怨,现在无论谁家要盖房子,村民除了向村委报备,还都会跑来告诉李豆罗一声。其实不等李豆罗招呼,大家盖楼时也会让施工队设计成“灰色调、马头墙顶”,这样的房子造出来和村庄“协调、好看”。 李豆罗在村里招待客人。 杨书源 摄 年轻人在哪里? 常来西湖李家的人会觉得这个村庄的风貌每周、每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村里这些老人的面孔。 村支部书记李庆群介绍,村里户籍人口有2000多,但常住人口只有100多,和10年前比没有显著增加。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常住村里的年轻人连着导游、厨师、监工等不过十多个,有一多半都是外来的。 端午前一天午饭刚过,黄华明就急匆匆要回县里:5月份在村里帮忙的村民工资还没发,他要抓紧核算。说着他掏出一个个“西湖李家打工人员记工本”,现在很多当年的土办法重新用在了村庄管理上。这些村里打零工的老人一半都没手机,村民小组长还要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喊人上工。 “你说两句呀,怎么躲在一边?”一次吃饭时李豆罗嗔怪黄华明不帮着他向客人介绍村里情况,太内向。黄华明当过县人大主任、县委副书记,私下里请教他任何村里问题,他都对答如流。但有李豆罗在的时候,他就“主内”,这是心照不宣的分工。 其实乡村经验也不仅是李豆罗、黄华明他们几个退休干部的专属。去年村里新招的两位年轻导游没留住,游客多时缺人手。 新年后大家发现村里贴出了一个招聘公告,招聘本村兼职导游。来报名的有村里30多个老妇人。李豆罗请来了专业导游培训师,还买来了一堆肥皂、毛巾、药膏。培训办法很简单,老师鼓励这些平时害怕生人的老妇人站起来讲故事、唱歌甚至哭嫁,每表演一次就奖个小东西,两天培训下来,几乎人人有奖。通过这个办法,村里选出了3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做导游。70岁的村里人吴丁香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工资是每天50元。和年轻导游相比,她的优势在介绍村庄的民俗文化以及农博馆的农具张口就来,这就是她生活本身。 村里留守老人现在每天都有事可做。杨书源 摄 48岁的李国用是村里少有的青壮年,他是2022年从县城回来的。当时他带着朋友在村里玩,发现买水的地方也找不到,他起了回家开店的心思,村里把村口荒废小学的一间房租给李国用,象征性收了1000元租金。 但是相比在县城跑客运,毕竟景区内的游客量不稳定,李国用的收入减少了近一半。现在他常有重返县城的冲动,却不敢和李豆罗开口,他返乡无疑为村里其他中青年开了个头,如果他也走了,谁还会来呢? 李豆罗想到聘请本村年轻人做兼职。李材华在县里开数码产品店,精通电子设备。李豆罗发现他一周总有一两天会出现在村里,就和他谈起了合作:李材华负责村里大小节庆时的音响设备调试和电子设备维修,每个月兼职工资1000元。李材华觉得是举手之劳,就痛快答应了。 其实对于年轻人返乡问题,李豆罗是豁达通透的。“这就和谈恋爱一样,你情我愿才可以。”在他看来,西湖李家还没达到让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来有事可做的程度。 可现实困扰也摆在眼前:黄华明这样年岁日长的老人,肩上的担子不知道该卸给谁,年轻村官的任期只有两年,教会他们可能刚一入门就要走了,至于村里其他年轻人,也的确没有理想的待遇能吸引他们回来。 李豆罗想从拉近村庄和年轻人关系入手。这几年村里设了助学金,本村孩子考上大学就会有5000元奖励。每年过年李豆罗还要召集大学生一起开个座谈会,这些孩子大多在童年就离开了西湖李家。 24岁的李文萍有些特别,她毕业那年把村里奖励她上大学的5000元送了回来,她还写了一封给村里大学新生的信,里面提到:我们这一辈赶上了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热潮,在时代的滚轮之下来不及脱去田园的旧习气就要与日新月异的城市接轨,这使我有了“阴阳眼”。你们只看见眼前的“一幅山水画,一首田园诗,一部文化交响曲”而我以童稚之眼曾目睹了她的前世,“条条泥泞路,处处有粪便,家家狗碎事”…… 李文萍在村里和老人聊天。李文萍 供图 李豆罗看了信很感慨,决定在村里建立一个教育基金,村里大学生毕业后,像李文萍一样已工作的本村150名大学生可以返还助学金,本村教育奖励就能良性循环。 但这不能即刻变现为年轻人对西湖李家的认同。李文萍端午节回乡时也遇到了不少同龄人,他们大多被父母的私家车载着回家,一钻出车后座就钻进了自家小楼。 也有年轻人在刻意规避这个村庄带给他的“光环”。一次李文萍想向本村一位学长讨教一些职业资格考试的经验,她加那位学长微信后自我介绍“我也是西湖李家的孩子”,但这位学长冷冷提醒:以后不要总说自己是西湖李家人,我现在取得的成功,和村庄没关系,也不是因为老市长的照顾。 后“名人效应” 这几年李文萍始终在回忆,5年前关于西湖李家的一场争论。 她大学的一堂思修课上,任课老师偶然对学生们说起去过西湖李家后觉得“旅游体验一般,景区服务也跟不上。如果你们对李豆罗的人生故事没兴趣就不用去那个村了。” 李文萍在课堂上公开站起来反对这位老师的说法。“您不该拿一个成熟景区的标准要求西湖李家,那里本来是一个空心化的小村庄,如果这个村原本就是华西村,李豆罗就不会有那么大发挥空间了。” 时隔争论5年,村民们隐隐的担心始终存在:撇开李豆罗这个光环,西湖李家的发展还值得期待吗? 现在来村有一大半游客都是南昌及附近的,对李豆罗的政治生涯有耳闻,来西湖李家旅游就是为了见见李豆罗。而作为纯粹的古村落旅游路线,西湖李家在南昌周边乃至进贤县域内都不算最优质的。传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美丽的乡愁……这些是直接写在西湖李家景区的规划中的,有一点没写明却至关重要:李豆罗带来的“名人文化”。 村庄发展轨迹在李豆罗的强势推动下,处处可见“老板”李豆罗的痕迹:无论是指着村里景区内的一件农具、一个展馆乃至是一盏路灯、一句宣传语,紧接着的解释都是“这是老板的想法”。 现在西湖李家没有引进任何企业在村内生产,以村里的名义招商引资进来的三四家纳税企业也都布局到了县里,这和李豆罗的发展理念很有关系。他觉得村里要立足生态旅游业,工业有时就会和环境“打架”,“我要培山培水,他们是要占山占水。”有人找上门想在村里办企业,他都半调侃似的婉拒了:“你除非要成立一个亏本公司。”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让村民担心这里始终无法布局成规模的产业,无法把劳动力和经济收益汇集到村里。 李豆罗建造景区的初衷就是想要解决本村老弱病残就业、提供生活补给,直至现在景区许多重要的服务岗位上依旧是年迈或者有身体残疾的村民,如按照真正市场化的景区运作,村民就会被排除在外。可现有方式运作景区也的确出现了些困难,一个上百人的旅行团来了,村里没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少都被喊来齐上阵,手忙脚乱常出错。 前不久村里开了一个如何把老弱病残群体融入景区管理的会议,村委邀请热心村务的李国清也来参加。“70后”李国清是县里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他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应该规范景区管理,聘请专业的景区管理服务团队。本村人获益的方式可以是从景区经营收益中分红。 “西湖李家就像是待字闺中的姑娘,老市长这代人总想把她留在身边。”李国清后来向记者抛出了个比喻。其实李豆罗也在慢慢调整航向,今年村里拿下了江西省研学基地的牌子,下半年一大工程就是要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打造标准化培训基地,他想通过外聘的方式建立起管理和营销团队。 “这个村庄有李豆罗和没有李豆罗,会不会是完全不同的命运?”记者好几次试图追问李豆罗。 李豆罗的回答很坚决:只要把村里的发展道路理顺了,任何人来带领村民干都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他对未来也没有十足把握:今年新年一过,他就想带着村里人做一个村庄的未来50年规划:“不做规划,之后很多事情会被打乱,漫无边际铺开。” “现在建筑没扫尾,管理没开头,文化还没做上去,产业还没找对路”,李豆罗说这四个问题解决了,“田园诗”也就真的来了。其实他有一个愿望:等到他90岁,能彻底放下村庄事务,做一个真正的农夫。 李豆罗的“三潭印月”。杨书源 摄 “每天都是热闹的迎来送往,但我有时看他默默回宿舍午睡,觉得他有些孤独。他心里或许有整个村子的蓝图,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跟着他走,少有人能和他并肩。”李文萍看到李豆罗有时会想。她是村里为数不多叫他“爷爷”而不是“老板”的人。 李豆罗知道,“再等等”是这个村庄给自己的答案。七八年前他去山东农村考察,发现那里空中有喜鹊飞,他希望西湖李家有朝一日也会有。3年前一天他抬头看天,忽然发现喜鹊、八哥真的出现在了西湖李家上空,直到现在这些鸟也没从村庄飞走。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来源:作者:杨书源

标签: 云平台